汪克大教堂扎因达鲁德河的南岸是焦勒法,也就是亚美尼亚区,这里集中了许多的亚美尼亚教堂,汪克大教堂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座。因为离市中心的伊玛目广场稍微有点距离,选择打车,10万里亚尔。虽然它外部看起来一般,但内部真是相当炫,这种结合了伊斯兰和基督教的风格丝毫不逊于那些华丽瓷砖装饰的大清真寺。
目的地:
- 不限
- 日韩港澳台
- 东南亚及亚洲其他
- 欧洲
- 大洋洲 北美
- 非洲 南美
汪克大教堂扎因达鲁德河的南岸是焦勒法,也就是亚美尼亚区,这里集中了许多的亚美尼亚教堂,汪克大教堂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座。因为离市中心的伊玛目广场稍微有点距离,选择打车,10万里亚尔。虽然它外部看起来一般,但内部真是相当炫,这种结合了伊斯兰和基督教的风格丝毫不逊于那些华丽瓷砖装饰的大清真寺。
三十三孔桥(Allahver dikhan Bridge、Sio Seh Pol Bridge)伊朗伊斯法罕三十三孔桥(Allahver dikhan Bridge、Sio Seh Pol Bridge)(波斯语:سی و سه پل,发音[ˈsiː oˈseh ˈpol],)是伊朗伊斯法罕11座桥梁之一。它被高度评价为萨非桥梁设计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它分上下两层。下层由三十三个半圆形桥洞构成,整齐地依次排列,横跨扎因达鲁德河两岸。桥洞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与桥洞本身形成三十三个整齐划一、浑然闭合的圆孔。而桥上的构造更有讲究:中间的桥面被侧面两排三米高的墙面所夹裹,墙面上每隔两三米就有一扇弧形门,外侧还有一米左右的空间,可供行人走动,桥的两侧各有一条这样的走廊,贯通两岸。
政府一直在控制扎因达鲁德河的流量,所以秋冬季节来伊斯法罕可能就会看到一条干涸的扎因达鲁德河,春节到伊斯法罕非常幸运,正好到了春季放闸的季节,流量还比较大。从皇家伊玛目广场附近的酒店沿着河畔徒步到焦勒法的亚美尼亚区,是伊斯法罕旅行的奇妙经历!
跨越扎因达鲁德河的三十三孔桥,因其三十三个半圆形的桥洞与河面的倒影形成三十三个圆孔而得名。桥两侧有高墙组成一米宽的长廊,墙体每隔一段大大小小的弧形门,作为步行桥,走完全程约5-6分钟,通过这些门洞能观赏到两边河景。
扎因达鲁德河 | 扎因达鲁河(Zayanderud)意为“赐予生命的河流”,来源于波斯语“زاینده [zɑːjændɛ](life giver)”“和 “ رود [rʊːd] (river)”,同时也被拼作Zayandeh-Rood或者Zayanderood。扎因达鲁河是伊朗高原上最长的河流,水源来自于扎格罗斯山脉(海拔3974米),终于Gavkhouni谷地(一个时令咸水湖),全长400公里,平均水量38立方米/秒。在伊斯法罕消磨下午的时光,没有什么比沿着扎因达鲁河散步 在古桥上走走更好的了,日落和傍晚时分尤为惬意。小贴士:扎因达鲁德河在伊斯法罕共有11座桥(其中6座是新的):1.Marnan桥(建于1599年);2.Vahid桥(建于1976年);3.Vahid二桥(建于2007年);4.Felezi桥(建于20世纪50年代);5.Azar桥(建于1976年);6.Si-o-se Pol三十三孔桥(建于1632年);7.Ferdosi桥(建于20世纪80年代);8.Joui桥(建于17世纪);9.Khaju桥(建于1650年);10.Bozorgmehr桥(建于20世纪70年代);11.Ghadir桥(建于2000年);12.Shahrestan桥(建于公元5世纪);人们在扎因达鲁河畔已经生活了上千年,最早的证据显示在一个叫做Qaleh Bozi的地方,大约四千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用Qaleh Bozi的岩洞来作为安身之处,并留下了很多石制工具和动物骨头。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前,扎因达鲁德河畔拥有灿烂的“扎因达鲁德河史前文明”。扎因达鲁德河穿越伊斯法罕全城,早在17世纪,萨法维王朝的历代君主就不断地修建运河系统,增加河流的支流通向伊斯法罕郊区灌溉。扎因达鲁德河的河床被萨法维王朝时期的众多桥梁建设工程不断地拓宽,同时让河流流经多座皇家园林。扎因达鲁德河不断地增加着伊斯法罕的人口并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支流使伊斯法罕这座沙漠之城变得更加郁郁葱葱,伊斯法罕成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中心。费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