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百二牌坊,沿湖岸向西行走,穿过游船码头,兴盛大桥已经近在眼前。兴盛大桥架设在西洱河的入海口处,因其洋气的造型,加上秀美的风光,成了一处网红打卡地。从兴盛大桥下穿过,然后跨过洱河南路,就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大理是白族的发祥地,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大理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此崛起。元明清时期,大理社会逐渐与中原同步发展,成为“文献之邦”。1956年11月,大理州正式成立,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有专家研究认为,白族是以生长于洱海地区的“洱滨人”为主体,不断融合西迁的僰人、蜀人、楚人、秦人等周围一些民族而形成的。特别是到了明朝,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汉族人口大量迁入。所以,白族是一个开放性的民族共同体。南诏和大理国是大理历史最辉煌的时代,在那五百年间,以洱海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灿烂,对外交往活跃,社会发展迅速。特别是它们主动认同中华文化,始终奉唐宋正朔,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南诏国不断开疆拓土,引发了与唐王朝的矛盾,并最终爆发天宝战争,因两次大败唐军,南诏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低谷。战争后,双方都希望能重新交好。794年,唐朝派巡官崔佐时到南诏,双方在苍山神祠会盟,南诏与唐朝重归于好。之后,唐朝派祠部郎中袁滋为专史,持节册封异牟寻。12月27日,在阳苴咩城举行隆重典礼,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并颁发银窠金印“贞元册南诏印”,历史上称为贞元册封。明清时期,由于中原移民的不断迁入,以及屯田制和改土归流的推行,促进了大理文化的发展,大理也迎来空前繁盛的文化盛世,被誉为“文献名邦”。1691年,偏图任云南提督,后在大理执掌军门十五年。他深感大理文化积淀厚重,特报请朝廷赐“文献名邦”的称号,并亲书“文献名邦”四个神采飞扬的斗大楷书,制匾悬挂于文献楼上,以彰人瑞。
目的地:
- 不限
- 日韩港澳台
- 东南亚及亚洲其他
- 欧洲
- 大洋洲 北美
- 非洲 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