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5集:漫步华沙老城之三:克拉科夫郊区街。华沙最著名的街道,开辟于15世纪,皇家之路(昔日皇家典礼路线,从向南到达)的最北端,沿路有一些最著名的机构。图1是大街南端街尾的冬日夜景。在18世纪,波兰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的宫廷画家,意大利人贝纳多·贝洛托巨细靡遗地描绘首都的街道和建筑。由于他的画作,虽在华沙起义后被德军系统性的摧毁,但在战后波兰人得以准确地重建。下面按照我浏览次序一一介绍。图2:帕绍圣母像。是华沙继之后的第二最古老的纪念碑,建于1683年,目的是祈福1677年至1679年袭击华沙的瘟疫,及纪念国王扬三世·索别斯基在维也纳之战的胜利。是极少的华沙起义中幸存的雕像。图3:。最早修建于1643年,之后历经多次改建,今日所见之建物则建于1818年,并幸免于二战。在1791年,五三宪法就是在这里起草的。骑马的雕像是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1763-1813),波兰将军,为了让波兰复国而带领波军配合拿破仑攻打俄国,成为法军元帅,最后为法军战死。被誉为波兰版的拿破仑。图4:加尔默罗会教堂。建成于1783年,是华沙新古典主义外观特征最强的教堂。二战期间,教堂只受到了轻微程度的损坏。图5:圣母访亲女修会教堂。是华沙具代表性的洛可可式建筑风格教堂。建于1664~1761年。图中雕像是斯德望·维辛斯基(1901-1981),波兰罗马天主教枢机。二战期间曾参与反抗德国和协助犹太人而遭纳粹党追杀。苏联期间仍致力维护波兰天主教,还曾因此而遭到逮捕。图6-8:。是华沙最著名的巴洛克教堂之一。建于1682~1757年。华沙起义后被德军炸毁,后来重建。肖邦的心脏就安葬在这里的一根柱子里(把心脏带回家乡安葬是这里的一种习俗)。这一天恰好是礼拜日,我虽然不信教,但也随着人们进去,观摩了一下(图8,接下来的宗教仪式我就不便拍摄了)。确实宗教仪式对人是一种心灵洗涤!同时,作为唯一的外国人,我也收到了不少身边信众异样的目光。图7是教堂18世纪的照片与现今的对比,可见修复工作的一丝不苟。图9:斯塔西茨宫。始建于1620年。在华沙起义后被毁。1946年至1950年期间重建。现为波兰科学院的所在地。图10:宫前的建于1830年的<!--{1#93887#尼古拉·哥白尼纪念碑}-->。
目的地:
- 不限
- 日韩港澳台
- 东南亚及亚洲其他
- 欧洲
- 大洋洲 北美
- 非洲 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