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炮台遗址现存史历遗物不多,只能说近代曾在此设防。旅游价值不高,没啥可看。
目的地:
- 不限
- 日韩港澳台
- 东南亚及亚洲其他
- 欧洲
- 大洋洲 北美
- 非洲 南美
西炮台遗址现存史历遗物不多,只能说近代曾在此设防。旅游价值不高,没啥可看。
217 营口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清政府为了保护东北门户,加强海防,谕令于辽河入海口东岸,修筑营口炮台一座,即现如今的西炮台。光绪七年(1881)由北洋大臣派官员2员、兵500来营口督修。由于在芦苇荡中平地填地基,再筑炮台,土方工程量十分巨大,不久,逐步增派人手,终于在光绪十二年(1886)将炮台建造成功。炮台内置20生的炮2尊(“生的”为旧时英文“厘米”的音译),15生的炮4尊,10生的炮4尊,三楞铜炮6尊,洋装炮36尊,以资防御。西炮台是清政府兴办北洋水师在东北沿海建筑的重要海防要塞。为东北地区近代最重要的海防工程之一。西炮台原名营口大炮台,因炮台位于营口市区西端,民间俗称“西炮台”。据《辽宁省史迹资料》记载:公元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曾在这里阻击日本侵略军,但恐怕收效甚微。营口失守后,炮台、房舍都被日寇破坏,仅存台基。1900年8月12日,俄兵占领营口后,又将西炮台在甲午战争后添置的巡船,尽数捣毁,库存弹药、服装等也全损失。二百间兵营拆除的材料运到市区建了俄国民政厅(即今营口俄国领事馆旧址)。如今,西炮台遗址已得以修复,并辟为西炮台遗址陈列馆,向游人免费开放参观。内有两座小型陈列馆介绍了西炮台的历史。院内陈列了一些年代久远的大炮。其余地面建筑由护台地、壕、围墙、炮台三、门三、影壁三、水洞二、蓄水池二,以及吊桥、营房、军械库、火药库、电线库、哨楼、防潮坝等组成,可参观遗迹。登上三座炮台,还可眺望周边景色,尤其是大辽河入海口。
辽宁营口西炮台918
得胜桥位于营口西部今得胜路中段。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季,沙俄侵略军攻进营口,在埠内邰家屯(今营口百货大楼一带)向西炮轰五台子奉军兵营,妄图破坏营口西炮台。奉军将领管带乔干臣等率士兵顽强抵抗。驻西大庙和老爷庙内的义和团闻讯赶来,一起奋力反击,同心协力将沙俄侵略军打败,狼狈退到营口火车站以东的牛家屯。据《营口县志》记载:"有拳匪(指义和团勇士)数十人,手提短刀,直扑敌人,沙俄恐腹背受敌,急忙向东南撤退。"义和团勇士雄赳赳气昂昂,高唱凯歌,得胜归来,路经这座小木桥。为纪念中国人打败沙俄侵略军,人们便把这座小木桥称作"得胜桥"。
营口西炮台 | 营口西炮台位于营口市渤海大街西段,辽河入海口左岸,为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营口西炮台始建于1882年(光绪八年),1888年建成,为夯筑四合土。炮台面海“内筑土台三方,中大旁小,高四五丈”。中间大炮台为二层,高6米,长宽各50余米。台顶四周为矮墙。墙下暗炮眼8处,置炮52尊,炮台四周围墙900余米。营口西炮台是清末东北的重要海防要塞,也是东北最早的海防工程之一。1894年,西炮台经历了著名的甲午海战。1895年初和1900年夏,分别遭到日本和沙俄侵略军的破坏。炮台遗址就其原貌及四周自然景观保护,在全国同类炮台中尚属首位。地址: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费用:10元/人;学生、60-69老人凭有效证件5元/人;1.1米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伤残人士、现役军人免票。
位于营口市区西郊,靠近辽河的入海口。营口身为作为五口通商之一,在开埠之后理所当然的建立了炮台以扼守营口市,虽然与旅顺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仍然是东北难得一见的古代要塞。甲午战争时期营口城轻易易手,而西炮台倒是成功打退了日军的第一次进攻——但没挡住第二次。现在这里仿造了当年的克虏伯大炮,并复原了清朝时期的场景,也摆放了几门清代的古炮和几件现代武器。也正是在这里拍摄了《大清炮队》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