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营口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清政府为了保护东北门户,加强海防,谕令于辽河入海口东岸,修筑营口炮台一座,即现如今的西炮台。光绪七年(1881)由北洋大臣派官员2员、兵500来营口督修。由于在芦苇荡中平地填地基,再筑炮台,土方工程量十分巨大,不久,逐步增派人手,终于在光绪十二年(1886)将炮台建造成功。炮台内置20生的炮2尊(“生的”为旧时英文“厘米”的音译),15生的炮4尊,10生的炮4尊,三楞铜炮6尊,洋装炮36尊,以资防御。西炮台是清政府兴办北洋水师在东北沿海建筑的重要海防要塞。为东北地区近代最重要的海防工程之一。西炮台原名营口大炮台,因炮台位于营口市区西端,民间俗称“西炮台”。据《辽宁省史迹资料》记载:公元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曾在这里阻击日本侵略军,但恐怕收效甚微。营口失守后,炮台、房舍都被日寇破坏,仅存台基。1900年8月12日,俄兵占领营口后,又将西炮台在甲午战争后添置的巡船,尽数捣毁,库存弹药、服装等也全损失。二百间兵营拆除的材料运到市区建了俄国民政厅(即今营口俄国领事馆旧址)。如今,西炮台遗址已得以修复,并辟为西炮台遗址陈列馆,向游人免费开放参观。内有两座小型陈列馆介绍了西炮台的历史。院内陈列了一些年代久远的大炮。其余地面建筑由护台地、壕、围墙、炮台三、门三、影壁三、水洞二、蓄水池二,以及吊桥、营房、军械库、火药库、电线库、哨楼、防潮坝等组成,可参观遗迹。登上三座炮台,还可眺望周边景色,尤其是大辽河入海口。
目的地:
- 不限
- 日韩港澳台
- 东南亚及亚洲其他
- 欧洲
- 大洋洲 北美
- 非洲 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