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

😎莞城迎恩城楼(俗称西城楼),位于西正路路口,追究其历史,要溯源到唐朝至德二年(757年),东莞县城转移到现在的城区。当时,为了区分城内外,便在现在的西城楼处用砖筑起城门,并一直有重修,到了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南海卫指挥常懿将原来砖砌的城墙拆去,采用红砂岩砌筑,并正式命为“城门”。在洪武年间,东门和阳门、南门崇德门、北门镇海门一同建起,并且有1229丈的城墙连接道家山、南城、钵孟山、东门、北门,环护东莞城,坚固高大,雄伟壮观。真正地把城内和城外划分清晰。

原西城门有两重,距现在的西城门前五十米处曾经有一堵城门(俗称“仔城”),“仔城”上有一面石匾,刻有“迎恩”,所以后人就把西城楼称为“迎恩门”。“仔城”也在1958年拆除。迎恩门上原有城楼,在清朝末年已经拆除,在民国期间,政府简单地建了一个简陋的城楼。然而,它的寿命也不长。到了1958年,政府改建城楼,把资福寺中大雄宝殿的原楼搬到城门上,作为城楼,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迎恩门的形象,当时的迎恩楼,红墙绿瓦,流光溢彩,成为了莞城标志性的古建筑。城楼在改革的新时代下风风雨雨经历了四十六年,面貌不如昔,东莞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12月大修西城门,2005年初与文化广场一同面世。

崭新而又古老的迎恩门,城楼高16米,宽26米,厚14米;楼顶为重叠歇山式构筑,有36根大圆柱支承,红墙绿瓦,画梁彩柱,飞檐斗拱,雄伟壮观。城楼下为拱门通道,六十年代重修时,将原来一条通道两重城门改为三条通道,中门为大型车辆通道,两侧小门为自行车和人行道,自从旧城改造以后,为保护城门,门楼通道已经不再使用了。

从洪武年间到如今,风风雨雨几百载,和阳、崇德、镇海三门以及城墙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而迎恩门仍然屹立不倒。每逢佳节,人们会在迎恩门前的小广场搭建花牌,使这座古老的城楼更添亮丽色彩,来往的人们都会在此驻足拍照,没有在城楼前拍过照,就不算上来过老莞城。古老在西城楼文化广场以及附近现代化高层建筑的衬托下,散发出其历史久远、文化内涵深厚的独特魅力。
PS. 穷游APP刚刚更新了新功能: Biu,我每次旅行都是用TA来 找攻略、规划行程、然后预定机票、 酒店。还能进行 约伴、看看 周末去哪玩儿。你也可以去试试哦!
评论 (3条)回复
Vivi晶关注
收藏
东莞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