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 临晋县衙古县衙广场

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桑泉县移治今临猗县临晋镇,因临近晋州,改名临晋县,属河中府。明清时期属蒲州府。1947年4月,临晋县解放,1954年与猗氏县合并为临猗县。县城迁至今临猗县城,临晋县城降格为临晋镇,直至今日。

临晋县虽已消逝,但历史上的临晋县衙却得以保存至今。并于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如今已打造成景区,开放购票参观。

临晋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明清年间均有重修。如今,景区已将县衙作了整体复原修缮。其整体布局严格按照“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堂后宅、狱居西南”的传统规制营建,从大门走进,沿中轴线依次为大堂、二堂、三堂,东西两侧配有廊房。

其中最大的看点便是大堂,为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采用“减柱造”,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无天花板,室内可见梁架结构)。 最显著的特征是前檐檐柱与额方使用壮硕粗大的圆木,柱头卷杀显著,覆盆式柱础,保留了元代建筑特征。且大堂所用柱子均由原始树干放置而成,不刨不旋,顺其自然,颇为豪放。

大堂内还复原了元代时期的陈设。与其他时期的县衙不同,临晋县衙的大堂公案后放着两把椅子,坐着两名官员。这是因为元代在行政管理上实行蒙汉并行的‘双轨制’。县级政府设达鲁花赤、县尹两名主官,一起问事理政,并连署文案。达鲁花赤的蒙语意思是镇守者、掌印者,又称监县,一般由蒙古人担任。县尹掌管一县的庶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一般由汉人担任。

大堂后方的二堂,现存建筑为民国所修。为县尹日常办公之处,调解处理一般案件或审理一些涉及机密或隐私的案件。临晋县衙历经四朝,曾有206位县令在此执政办公。

最后方为三堂,其中有一独特之处,是室内发现了采暖的“地炕”。三堂北45米处残存古临晋县北城墙一段,现存为夯土墙,外包砖已不存,时代不详。墙外侧为护城河(又称九龙渠)。

县衙东侧为临晋县文庙,始建于宋代,元、明、清三代均有重修。坐北朝南,庙内现仅存大成殿,砖砌台基,前设月台,台前中部设双龙石雕御路,台周设石望柱、栏板,上雕人物、花卉等。殿身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眼歇山顶,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

县衙西侧为保留下来的旧时监狱,门牌上写着“临晋狱”。临晋监狱自元代县衙始建时期就有,只是后来经过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民国风格。里边有些阴森的布展,个人感觉很不错。

周边游去哪儿周末去哪儿自驾旅行
PS. 穷游APP刚刚更新了新功能: Biu,我每次旅行都是用TA来 找攻略、规划行程、然后预定机票、 酒店。还能进行 约伴、看看 周末去哪玩儿。你也可以去试试哦!
呼鲁斯太关注
收藏
古县衙广场
周边游去哪儿
周末去哪儿
自驾旅行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