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应天门广场上的永泰门遗址
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原名则天门,后因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作为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它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采用“两重观,三出阙”的建制,象征天子礼制的巅峰。其建筑群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廊庑组成,东西长137米,阙楼高36.4米。
应天门见证了武则天登基、唐玄宗接见遣唐使等重大事件,是隋唐政治、外交的核心场所。1960年考古发现遗址后,2019年完成重建并对外开放,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地标。
永泰门位于应天门北侧40步(约60米),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分隔应天门政治活动区与宫城核心区,起到维护大内秩序的作用。永泰门以北为乾元门,曾是武则天改建明堂前的乾元殿正门,进一步强化了中轴线的空间格局。
隋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称东都,位于汉魏洛阳域之西,次年完工,永泰门随之而建。据《元河南志卷隋城阙古迹》载,则天门以北为永泰门,永泰门以北为乾阳门,两门相距四十步,且"东西轩廊周匝"。
永泰门遗址位于永泰门步廊正中,破坏严重,仅存建筑台基下条形承重基础秀土,由北、中、南三道东西向条形夯土组成。唐代永泰门步廊基址,由建筑台基夯土和台基下三道条形承重基础夯土组成。北侧条形承重基础夯土北侧清理出步廊建筑砖铺散水遗迹。
应天门广场与永泰门遗址同属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前者为地标象征,后者为宫城屏障,共同构成隋唐宫城的“三重门”体系(应天门—永泰门—乾元门—玄武门),完整展现都城礼制与防御布局。
应天门广场与永泰门遗址既是隋唐洛阳城的历史见证,也是现代文旅创新的典范。前者以恢弘建筑与光影科技重现盛唐气象,后者通过遗址保护展示还原宫城秩序,两者共同串联起隋唐中轴线的文化脉络,为游客提供穿越时空的深度体验。建议结合联票游览周边明堂、天堂等景点,并在夜晚感受应天门灯光秀的震撼效果。
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原名则天门,后因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作为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它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采用“两重观,三出阙”的建制,象征天子礼制的巅峰。其建筑群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廊庑组成,东西长137米,阙楼高36.4米。
应天门见证了武则天登基、唐玄宗接见遣唐使等重大事件,是隋唐政治、外交的核心场所。1960年考古发现遗址后,2019年完成重建并对外开放,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地标。
永泰门位于应天门北侧40步(约60米),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分隔应天门政治活动区与宫城核心区,起到维护大内秩序的作用。永泰门以北为乾元门,曾是武则天改建明堂前的乾元殿正门,进一步强化了中轴线的空间格局。
隋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称东都,位于汉魏洛阳域之西,次年完工,永泰门随之而建。据《元河南志卷隋城阙古迹》载,则天门以北为永泰门,永泰门以北为乾阳门,两门相距四十步,且"东西轩廊周匝"。
永泰门遗址位于永泰门步廊正中,破坏严重,仅存建筑台基下条形承重基础秀土,由北、中、南三道东西向条形夯土组成。唐代永泰门步廊基址,由建筑台基夯土和台基下三道条形承重基础夯土组成。北侧条形承重基础夯土北侧清理出步廊建筑砖铺散水遗迹。
应天门广场与永泰门遗址同属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前者为地标象征,后者为宫城屏障,共同构成隋唐宫城的“三重门”体系(应天门—永泰门—乾元门—玄武门),完整展现都城礼制与防御布局。
应天门广场与永泰门遗址既是隋唐洛阳城的历史见证,也是现代文旅创新的典范。前者以恢弘建筑与光影科技重现盛唐气象,后者通过遗址保护展示还原宫城秩序,两者共同串联起隋唐中轴线的文化脉络,为游客提供穿越时空的深度体验。建议结合联票游览周边明堂、天堂等景点,并在夜晚感受应天门灯光秀的震撼效果。
PS.
穷游APP刚刚更新了新功能:
Biu,我每次旅行都是用TA来
找攻略、规划行程、然后预定机票、
酒店。还能进行
约伴、看看
周末去哪玩儿。你也可以去试试哦!
收藏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