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造像可追溯到公元五世纪的印度,呈现为北印度贵族的模样。犍陀罗时期,弥勒造像的特征主要是束发式或肉髻状发式,右手上举,施无畏印或掌心向内印。

弥勒形象在印度和中亚地区,多以立像和结跏趺坐像流行。在中国,弥勒佛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和寺庙中,有交脚弥勒和倚坐弥勒两种,分别代表上生弥勒菩萨和下生弥勒佛。

至吴越国时期,弥勒造像组合趋于定式,如九曜山香严院、玉皇山天龙寺所见的"一铺七尊"组合。

交脚菩萨造像,在魏晋南北朝时极为流行。这种交脚坐姿原是印度和中亚早期帝王和贵族尊贵身份的象征,受到中国民众的喜爱,皇家石窟尤甚。

五代以后,江浙出现笑口大肚的弥勒佛像。大肚弥勒即布袋和尚,其原型为吴越国时期浙江禅僧契此。现存最早的布袋和尚像,为北宋作品。宋代以后,一般佛寺常塑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形象,作为弥勒像安奉在天王殿正中。

明清时,布袋和尚成为弥勒的标准形象,与观音一起成为“人间佛教”形象的杰出代表。飞来峰冷泉溪南岸的第68龛,“布袋和尚与十八罗汉"”布局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PS. 穷游APP刚刚更新了新功能: Biu,我每次旅行都是用TA来 找攻略、规划行程、然后预定机票、 酒店。还能进行 约伴、看看 周末去哪玩儿。你也可以去试试哦!
怪人村关注
收藏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