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隋唐洛阳城明堂遗址
隋唐洛阳城明堂是武则天时期(公元688年)建造的国家级礼制建筑,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举行大典的核心场所。其前身为隋代乾阳殿,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后,下令拆除乾阳殿并重建明堂,称为“万象神宫”。明堂的建造打破了传统礼制建筑的形制,融合了政治与宗教功能,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象征。
明堂遗址位于今洛阳市老城区中州路与定鼎路交叉口东南侧,地处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遗址于1986年在配合城市建设时被发现,经考古发掘确认其基址规模宏大,东西长约85米,南北宽约72米,中心为巨大的夯土台基,残存高度约1.5米。
根据史料与考古推测,明堂为三层台基式建筑,底层方形象征“地”,中层八角形寓意“八风”,顶层圆形代表“天”,整体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2013年,洛阳在原遗址基础上建造了明堂遗址保护展示建筑,外观参考唐代风格,内部则结合现代技术展示历史场景。
明堂即"万象神宫",于公元688年建成,它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祭祀天地、宴飨群臣、举行神宫大乐舞的朝堂所在。明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超过唐两京所有宫殿,反映其设计与施工能力已接近或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
1986年明堂遗址被发现,在遗址中心夯土基址中心部位,发现有一圆形巨型柱础。今天的明堂遗址保护建筑集遗址保护和功能展示为一体,高33.52米,外观三层,内部两层,建筑总面积9888.92平方米。外观为三层台基,层层收分,上为八角攒尖屋顶,内部两层,充分展现了武周时期的艺术文化成就,并将其佛、儒融合的思想贯穿整个空间设计的始终,再现武则天时期明堂独特的人文气息和艺术精神。
隋唐洛阳城明堂遗址不仅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巅峰之作,更是武则天时代政治、宗教与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遗址与复原建筑的结合,游客可直观感受盛唐气象,是研究隋唐史、建筑史和古代都城规划的“活教材”。
隋唐洛阳城明堂是武则天时期(公元688年)建造的国家级礼制建筑,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举行大典的核心场所。其前身为隋代乾阳殿,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后,下令拆除乾阳殿并重建明堂,称为“万象神宫”。明堂的建造打破了传统礼制建筑的形制,融合了政治与宗教功能,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象征。
明堂遗址位于今洛阳市老城区中州路与定鼎路交叉口东南侧,地处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遗址于1986年在配合城市建设时被发现,经考古发掘确认其基址规模宏大,东西长约85米,南北宽约72米,中心为巨大的夯土台基,残存高度约1.5米。
根据史料与考古推测,明堂为三层台基式建筑,底层方形象征“地”,中层八角形寓意“八风”,顶层圆形代表“天”,整体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2013年,洛阳在原遗址基础上建造了明堂遗址保护展示建筑,外观参考唐代风格,内部则结合现代技术展示历史场景。
明堂即"万象神宫",于公元688年建成,它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祭祀天地、宴飨群臣、举行神宫大乐舞的朝堂所在。明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超过唐两京所有宫殿,反映其设计与施工能力已接近或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
1986年明堂遗址被发现,在遗址中心夯土基址中心部位,发现有一圆形巨型柱础。今天的明堂遗址保护建筑集遗址保护和功能展示为一体,高33.52米,外观三层,内部两层,建筑总面积9888.92平方米。外观为三层台基,层层收分,上为八角攒尖屋顶,内部两层,充分展现了武周时期的艺术文化成就,并将其佛、儒融合的思想贯穿整个空间设计的始终,再现武则天时期明堂独特的人文气息和艺术精神。
隋唐洛阳城明堂遗址不仅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巅峰之作,更是武则天时代政治、宗教与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遗址与复原建筑的结合,游客可直观感受盛唐气象,是研究隋唐史、建筑史和古代都城规划的“活教材”。
PS.
穷游APP刚刚更新了新功能:
Biu,我每次旅行都是用TA来
找攻略、规划行程、然后预定机票、
酒店。还能进行
约伴、看看
周末去哪玩儿。你也可以去试试哦!
收藏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