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之行圆满结束
图一、二:终点近在眼前 午饭过后直奔乌鲁鲁,本来打算绕行一周的计划却被中途的大雨打断,乘坐巡游的大巴回到了起点。由于落石和传统原因,部分区域禁止拍照,路也离大红石比较远。 由于是保护性的国家公园,环绕的小路并没有什么人工改造的痕迹,一路上除了两个简单的休息点和开始几百米的木桩围栏就没有修建其他的东西了,一路上两侧是极其空旷的草地,有各种小动物居住其中。 乌鲁鲁的另一面 路边的大蚂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类似桂林,云南等地区的蚂蚁,这里的蚂蚁体型很大,体长1公分左右,在国内这样的蚂蚁可以作为中药药材使用,不过品种是否有所不同我并没有进行考证。它们的蚁穴常常是一个直径2,3米的沙地区域,密密麻麻的大蚂蚁在三四个可见的洞口之间往来穿行,很是壮观。
图三:我们最后上车的地方,也是乌鲁鲁的侧面,红色的部分其实是一个水箱,两边有水龙头提供饮水
图四、五、六:关于乌鲁鲁的形成 四亿五千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巨石所在的阿玛迪斯盆地(Amadeus Basin)向上推挤形成大片岩石。由于地块的隆起、交叠,使巨岩处于了垂直状态。 大约三亿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壳运动将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经过亿万年来的风化作用,周围的砂岩都风化瓦解了,只有这块巨石凭着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风剥雨蚀,且整体没有裂缝和断隙,成为地貌学上所说的“蚀余石”。但长期的风化侵蚀,使其顶部圆滑光亮,并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因此,每当暴雨倾盆,在巨石的各个侧面上飞瀑倾泻,蔚为壮观。 下图(剖面图)简要概括了乌鲁鲁周围地区的地质构造。从图中可以发现乌鲁鲁和卡塔丘塔(Kata Tjuta)属于同一砂岩层,由于地壳运动形成弯曲的褶皱后,又经过了长期的侵蚀作用,仅剩下部分的褶皱残留,而乌鲁鲁正处向斜褶皱的右翼。 Credit: a_geologist 两大地标的形成示意图 吃过晚饭大家上车,雨还在下,聊聊天之后大家都有点累了,漫漫长夜。
图七:早晨烟雾缭绕的卡塔丘塔
图八:(最后一瞥)还车后我们乘坐中午12:35的飞机从Ayers Rock机场顺利回到了墨尔本,横跨半个澳洲的乌鲁鲁之旅完美结束。
感谢耐心阅读澳大利亚乌鲁鲁
图一、二:终点近在眼前 午饭过后直奔乌鲁鲁,本来打算绕行一周的计划却被中途的大雨打断,乘坐巡游的大巴回到了起点。由于落石和传统原因,部分区域禁止拍照,路也离大红石比较远。 由于是保护性的国家公园,环绕的小路并没有什么人工改造的痕迹,一路上除了两个简单的休息点和开始几百米的木桩围栏就没有修建其他的东西了,一路上两侧是极其空旷的草地,有各种小动物居住其中。 乌鲁鲁的另一面 路边的大蚂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类似桂林,云南等地区的蚂蚁,这里的蚂蚁体型很大,体长1公分左右,在国内这样的蚂蚁可以作为中药药材使用,不过品种是否有所不同我并没有进行考证。它们的蚁穴常常是一个直径2,3米的沙地区域,密密麻麻的大蚂蚁在三四个可见的洞口之间往来穿行,很是壮观。
图三:我们最后上车的地方,也是乌鲁鲁的侧面,红色的部分其实是一个水箱,两边有水龙头提供饮水
图四、五、六:关于乌鲁鲁的形成 四亿五千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巨石所在的阿玛迪斯盆地(Amadeus Basin)向上推挤形成大片岩石。由于地块的隆起、交叠,使巨岩处于了垂直状态。 大约三亿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壳运动将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经过亿万年来的风化作用,周围的砂岩都风化瓦解了,只有这块巨石凭着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风剥雨蚀,且整体没有裂缝和断隙,成为地貌学上所说的“蚀余石”。但长期的风化侵蚀,使其顶部圆滑光亮,并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因此,每当暴雨倾盆,在巨石的各个侧面上飞瀑倾泻,蔚为壮观。 下图(剖面图)简要概括了乌鲁鲁周围地区的地质构造。从图中可以发现乌鲁鲁和卡塔丘塔(Kata Tjuta)属于同一砂岩层,由于地壳运动形成弯曲的褶皱后,又经过了长期的侵蚀作用,仅剩下部分的褶皱残留,而乌鲁鲁正处向斜褶皱的右翼。 Credit: a_geologist 两大地标的形成示意图 吃过晚饭大家上车,雨还在下,聊聊天之后大家都有点累了,漫漫长夜。
图七:早晨烟雾缭绕的卡塔丘塔
图八:(最后一瞥)还车后我们乘坐中午12:35的飞机从Ayers Rock机场顺利回到了墨尔本,横跨半个澳洲的乌鲁鲁之旅完美结束。
感谢耐心阅读澳大利亚乌鲁鲁
PS.
穷游APP刚刚更新了新功能:
Biu,我每次旅行都是用TA来
找攻略、规划行程、然后预定机票、
酒店。还能进行
约伴、看看
周末去哪玩儿。你也可以去试试哦!
Tree_C关注
收藏
澳大利亚
乌鲁鲁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