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岂止四宝——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文房艺术展”(4-1)

“文房四宝”是哪四宝?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都刻着“笔、墨、纸、砚”这四个字。当我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的“赓续文脉——中国文房艺术展”,我才了解到中国的文房远不止“四宝”,古代文人“雅”起来,真不是现在所谓的“小资”能望其项背的。找了一些比较精致的展品,分享给大家。

一、毛笔

在毛笔展柜里我看到了从战国早期到民国时期的各种毛笔,有的细如竹筷,有的粗比刷子;有的笔头早已脱落,和笔杆“身首异处”,有的尚未开笔,崭新如初;有的质朴无华,简约大方,有的雕龙刻凤,奢华至极;还有的集诗、书、画于一体,在笔杆中尽显乾坤。

这支是秦朝的毛笔(见图3)居然有一个与之绝配的空心竹笔帽。笔帽不会触碰到笔头,与笔头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很好地起到了保护作用,比现在一不小心就弄乱笔毛的塑料毛笔套好太多。

二、笔海

笔筒,大家都不陌生,但不同大小的笔筒有不同的叫法。直径大于19厘米的笔筒叫“笔海”,也叫“笔斗”、“卷筒”。(见图1)

笔海除了用于插毛笔,还可以插画卷,海纳百川一般。红楼梦里就有这么一句话:“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三、笔架(笔搁、笔格)

毛笔笔头一端翘起,斜架于上的架格,称为笔架、笔搁或笔格。

看第一眼,以为这是一只猴子笔架(见图4),再看看旁边的名称,我不禁拍案叫绝,原来这是一只蝙蝠,这笔架叫“铜福(蝠)山笔架”(明代),寓意“福在眼前”。匠人巧妙地利用了蝙蝠那对像山一样的有起有伏的翅膀,做成了可以用来搁笔的山峰,峰纳瑞气,再用上“福”“蝠”谐音,成就了这么一个巧夺天工的笔架。我孩子要是有这么一个笔架,一定会爱不释手,兴许能玩半天,分分钟让文具变玩具,上演“玩物丧志”。

除了山峰形的笔架,还有豌豆形的笔架。只要有起伏的形状,都会被匠人们开发利用。

四、笔鼓

第一次听说“笔鼓”。顾名思义,笔鼓都是鼓形的,上面有孔,用于倒插毛笔。(见图5)

五、笔床

笔床可以让毛笔悬空横卧于上。一个笔床可以容纳一管或几管毛笔,形状像一个小茶几。(见图6)

(未完,见个人主页中的同名笔记(4-2))
中国工艺美术馆负责任的旅行爱上博物馆博物馆亲子游北京必打卡
PS. 穷游APP刚刚更新了新功能: Biu,我每次旅行都是用TA来 找攻略、规划行程、然后预定机票、 酒店。还能进行 约伴、看看 周末去哪玩儿。你也可以去试试哦!
闲云野鹤逍遥游关注
收藏
中国工艺美术馆
负责任的旅行
爱上博物馆
博物馆
亲子游
北京必打卡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