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福寺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马头水乡庄头村,始建于唐贞元二年(786年),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建。寺坐北朝南,南北长66米,东西宽48米,占地3154平方米,建筑面积1867平方米,三进院落,有天王殿(兼山门)、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原基复建),保留了明代建筑布局的真实性。大雄宝殿内存原塑和悬塑14尊,是明代彩塑之佳品,东、西及后壁佛教壁画,绘制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
多福寺建筑布局完整,保留的彩塑、壁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多福寺位于崛围山上。寺院创建于786年(唐贞元二年),唐代大将沙陀人李克用、后唐庄宗李存勖父子曾到此礼佛朝拜。寺内现存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石碑有“栋宇远迈汉唐”的记载。清道光《阳曲县志》载:“晋王李克用与子存勖焚香刻石题名于此,即山上寺也。”宋代曾毁于兵乱,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在原址上重建。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坐北朝南,殿台楼阁为砖瓦木石结构。原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别致,称为“真三院”,前后左右看皆为3院,共有9院。现存建筑有三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为面宽3间的山门,山门外塑哼哈二将,内塑四大天王,山门左右为钟鼓楼。进山门后,正面为大雄宝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四周围廊,规模雄伟,内供三佛四菩萨,高达丈余。主像后塑有倒坐观音1尊,为明代杰作。殿内三壁绘有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壁画84幅,采用沥粉勾勒衣纹,并用自然景观连缀单幅。
在多福寺东南的山顶建有舍利塔,原是宋代建筑,塔基、平台用砖石砌成,东西宽约17米,南北长21米,塔高25米,共7层,呈6角6面,做工精巧别致,立于崛围山之巅,宛如武士头盔上的顶缨。立于塔基向东远眺,太原城一览无遗,高楼大厦林立,双塔凌霄与此塔遥遥相望,近看汾水波粼闪烁,两岸绿荫成行,禾田成网,令人心旷神怡。
多福寺建筑布局完整,保留的彩塑、壁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多福寺位于崛围山上。寺院创建于786年(唐贞元二年),唐代大将沙陀人李克用、后唐庄宗李存勖父子曾到此礼佛朝拜。寺内现存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石碑有“栋宇远迈汉唐”的记载。清道光《阳曲县志》载:“晋王李克用与子存勖焚香刻石题名于此,即山上寺也。”宋代曾毁于兵乱,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在原址上重建。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坐北朝南,殿台楼阁为砖瓦木石结构。原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别致,称为“真三院”,前后左右看皆为3院,共有9院。现存建筑有三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为面宽3间的山门,山门外塑哼哈二将,内塑四大天王,山门左右为钟鼓楼。进山门后,正面为大雄宝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四周围廊,规模雄伟,内供三佛四菩萨,高达丈余。主像后塑有倒坐观音1尊,为明代杰作。殿内三壁绘有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壁画84幅,采用沥粉勾勒衣纹,并用自然景观连缀单幅。
在多福寺东南的山顶建有舍利塔,原是宋代建筑,塔基、平台用砖石砌成,东西宽约17米,南北长21米,塔高25米,共7层,呈6角6面,做工精巧别致,立于崛围山之巅,宛如武士头盔上的顶缨。立于塔基向东远眺,太原城一览无遗,高楼大厦林立,双塔凌霄与此塔遥遥相望,近看汾水波粼闪烁,两岸绿荫成行,禾田成网,令人心旷神怡。
PS.
穷游APP刚刚更新了新功能:
Biu,我每次旅行都是用TA来
找攻略、规划行程、然后预定机票、
酒店。还能进行
约伴、看看
周末去哪玩儿。你也可以去试试哦!
收藏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