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如果问有没有一种文物可以贯穿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铜镜绝对算得上极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国家博物馆为铜镜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厅,从1000件馆藏铜镜中精选了260面形态各异的铜镜,通过铜镜来照射出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这就是位于国博南14展厅的“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除了实物展陈,展厅里还对明星展品运用3D技术等高科技进行了细节演示,多角度展现古代铜镜独特的文化魅力。

古代的铜镜照影效果虽然不如玻璃镜,在全新时也还是能将鬓发眉梢照得十分清楚,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诗句。当时还有一个职业就是“磨镜”。磨镜人走街串巷,帮人们把氧化生锈的铜镜打磨光亮(见图4)。铜镜打磨养护一次至少可用半年之久。

在展厅里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铜镜的背面。镜面千篇一律都锈迹斑斑,早就不能“光可鉴人”了,而一部镜子发展史却“鉴”证了上下五千年。

一、铜镜的历史

镜子的产生源于人们的审美需求。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常常通过平静的水面来看自己,这个动作叫“鉴”。在甲骨文中,“鉴”字也写作“监”,就是一个水盆旁边画着一个人,并且艺术夸张了这个人的眼睛。(见图3)。

《庄子·德充符》里记载,“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说,人要用水照影子看看自己长什么样儿,而且要照静止的水而不是流动的水。

“鑑”与“鉴”是同源字,金字旁表示铜制。后来“鑑”的发音变成“镜”。(见图5)

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甘肃为中心的齐家文化出土了圆形铜镜。(见图6)

商代、西周的铜镜也以圆形为主,背面的装饰比较简单。镜背面中央有可以穿绳子的钮。(见图7)

春秋时期的出土铜镜不多,但铜镜背面开始装饰简单的鸟兽了。(见图8)

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铜镜铸造体系,这一时期出土的铜镜数量非常多,镜背出现了禽兽、蟠(pan,二声)螭(chi,一声)等复杂的装饰。蟠螭是盘曲着的无角的龙,虎形龙相,相传是虎与龙的后代,具有龙的威武与虎的勇猛,常用作器具的装饰。在展厅中陈列的铜镜背面可以看到大量蟠螭的身影。(见图9)
(未完,中篇见个人主页)
国家博物馆天安门故宫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城楼负责任的旅行爱上博物馆博物馆亲子游北京
PS. 穷游APP刚刚更新了新功能: Biu,我每次旅行都是用TA来 找攻略、规划行程、然后预定机票、 酒店。还能进行 约伴、看看 周末去哪玩儿。你也可以去试试哦!
闲云野鹤逍遥游关注
收藏
国家博物馆
天安门
故宫
故宫博物院
天安门城楼
负责任的旅行
爱上博物馆
博物馆
亲子游
北京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