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

北京的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市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脊梁和灵魂,严谨、中庸、有序,体现了尊卑有差的价值观以及天人合一的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都城建设上的反应。

➡️中国古人建城的居中观
《荀子·大略》“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则国之中而立宫。”中国古人发现在斗转星移的过程中,北极星岿然不动,于是将它看成宇宙的主宰。北极作为天之中心,天帝在这里设紫微桓而居之;作为天子,皇帝的京邑必须效法上天,把宫城建于地的中心。

➡️中国早期的都城中轴线
中国的古代人没有明确提到“中轴线”这一词汇,但纵观传统建筑和城市格局,可以隐约看到“轴线”的存在。《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元大都中轴线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呈正方形,位于今北京西城至丰台一带。营建元大都时,先在全城的几何中心位置建“中心之阁”,然后以此为基准向四面拓勘城址。中心之阁以南为皇城。皇城以太液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三座宫殿。在中心之阁西面,为鼓楼和钟楼。元大都的规划建设基本恪守《周礼·考工记》提出的理想模式。
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大都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城墙中央丽正门起,经皇城正门、宫城正门、宫城内大明殿、延春阁、出厚载门、御苑,经海子桥至大天寿万宁寺,又建造了太庙和社稷坛。

➡️明清北京中轴线
明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明朝建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等,同时将城墙南段南移八百米,以修皇城墙。在南郊修建了天坛和先农坛。在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御蒙古,修建了南城,形成“凸”字型的北京城。
清朝顺治定都北京之后,下令“宫维依旧”,不许毁坏明都城的一草一木,几乎沿用明朝的北京城,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将内城划作满城,内城成为八旗专属居住区,令汉人迁往外城居住。

➡️北京中轴线模型
最南端为永定门箭楼和城楼,往北过天桥,西侧是先农坛,东侧是天坛。从天桥继续往北是正阳门箭楼和城楼、大清门、过金水桥,为天安门、端门、西侧为社稷坛、东侧为太庙,继续沿着天安门往北,进入现在故宫的部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坤宁宫、神武门,然后是景山、地安门、万宁桥、鼓楼和钟楼。首都博物馆
PS. 穷游APP刚刚更新了新功能: Biu,我每次旅行都是用TA来 找攻略、规划行程、然后预定机票、 酒店。还能进行 约伴、看看 周末去哪玩儿。你也可以去试试哦!
评论 (5条)回复
意适然关注
收藏
首都博物馆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