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馆——六必居博物馆(中)

(上接个人主页中的同名笔记(上))

唐代韩鄂《四时纂(zuan,三声)要》中记录了“十日酱法”的工艺流程:

豆黄——蒸烂——拌面——制曲——发酵——成熟。

制酱技术的普及,促进了盐渍蔬菜向酱渍蔬菜的演进。在元、明、清时期,北京的制酱业和酱菜业蓬勃兴起。时至今日,酱和酱菜依然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佐餐小菜。

六必居是历史最悠久的酱园之一,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到现在有将近600年的历史了,在中华老字号里也算得上是年头最久的了。

六必居为什么叫“六必居”呢?原来六必居的前身是一家酿酒的作坊,酿酒要遵循六必古训。

在汉代《礼记·月令》中是这样的记载:

“月令仲冬,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

这就是先秦时期酿酒的“六必古法”工艺。短短24个字,高度凝练了古人酿酒工艺的精髓。万物相通,本是经营酒水生意的六必居潜心钻研制酱工艺,发现了酱香味浓的关键所在,与酿酒的六必工艺一脉相承。于是前有汉代六必造酒,后有明朝六必制酱,六必居在前人智慧的启发下,创新了六必古法,成为了中国酱宗。(见图2、3、4、5、6、7、8)

《燕京杂记》中记录:“六必居”三字相传为明代内阁首辅、权臣、书法家严嵩所书,“端正秀劲,不类其人”。(见图1)

最初六必居由山西临汾郭姓独家经营,后来力不从心,便吸收了赵璧、原杼(zhu,四声)两家入股。道光二年(1821年)郭、原两家无力做此生意,就由赵姓经营,后又吸收了其他人入股。

六必居因其生产制作精细、工艺考究、配料严格、风味独特,在明清时期十分畅销,甚至成为皇家御用酱菜名号。皇宫贵族、大小官员的满汉大席上少不了六必居的酱菜。清道光六年(1826年),六必居酱菜被引进宫廷。为了送菜方便,皇宫特意赏给六必居黄马褂一件、红缨帽一顶。(见图8、9)

尽管六必居在历史上盛极一时,但和很多老字号一样,也饱经风霜、数遭劫难,最终涅槃重生。1955年,几十家私人作坊式的油盐店合并到六必居,实行公私合营,从此六必居成为国营企业。文革期间,老牌匾被定为“四旧”而摘牌,改名为“北京市宣武区酱菜门市部”,后又为“红旗酱菜门市部”。

(未完,下文见个人主页中的同名笔记(下))

六必居(前门店)大栅栏大栅栏商业街前门大街负责任的旅行爱上博物馆博物馆北京周末亲子游
PS. 穷游APP刚刚更新了新功能: Biu,我每次旅行都是用TA来 找攻略、规划行程、然后预定机票、 酒店。还能进行 约伴、看看 周末去哪玩儿。你也可以去试试哦!
闲云野鹤逍遥游关注
收藏
六必居(前门店)
大栅栏
大栅栏商业街
前门大街
负责任的旅行
爱上博物馆
博物馆
北京周末
亲子游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